1、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2分)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后世不断完善发展,一直沿用。(2分)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2分) (2)着眼点: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的转变。
2、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唐代制度”“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可知“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指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时代唐代不符,故排除。
3、·孝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科举制。(2010·黄冈)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4、从秦朝到唐朝,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下面是主要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郡下设县,由郡守和县令管理。秦始皇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推行法家思想,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5、·孝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科举制。
1、中国封建帝制下的官制沿袭,是一条漫长且复杂的演化之路。从官的萌芽到封建官制的建立,再到官职体系的构建,以及官员的俸禄、待遇与特权,每一步都凝聚着历史的智慧与社会的变迁。本篇将深入探索这一独特的历史篇章,展现中国封建社会官制的全貌。
2、《中国封建帝制下的官制沿袭》还深入探究了官制形成的文化根源。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的“仁政”、“以民为本”、“君臣关系”的伦理观念等,都深深融入了官制之中。在官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处不在,成为了官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中国封建帝制下的官制沿袭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官制沿袭自古至今,始终维持着其独特的制度和体系。这些官制在不同的朝代中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框架和核心理念却始终不变。官制的核心在于对权力的分配和管理。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威望。
4、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帝制的集权发展到了极致。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员进行了重大调整。首先,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作为顾问内阁制和日常公务内阁制被废除。在监察方面,从汉代开始,皇家历史讲台改为首都检察院;在军区,首都检察院改为第五军都城。
5、即据《十九信条》于1911条11月8日“选择” 袁世凯,并由皇帝任其为总理大臣的,但《十九信条》仍以“大清帝国之皇帝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为基本精神,人民的民主权利只字未提,《十九信条》未能挽回清廷的厄运,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至此,结束了中国两午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
6、夏朝--商汤推翻 。商朝--周武王姬发推翻,牧野之战。西周--犬戎推翻。东周--秦始皇推翻。秦朝--刘邦推翻。刘邦比项羽先入城,秦王向刘邦投降。西汉--王莽推翻,权臣王莽改朝换代,建立新朝 。东汉--曹丕推翻,曹操死后,曹丕废帝自立。 魏--司马炎代魏 。
中国行政区划的沧桑巨变:从秦汉到民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铁腕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央集权的里程碑。
中国作为地图学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自远古到明代,历经秦汉、隋唐、宋元等多个高峰,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图作品。其中,计里画方技术、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贾耽的制图方法、沈括的制图七法和朱思本的制图体系等,都是影响深远的成就。
夏商官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最高统治者是“王”,其下设有各种职官。在商朝,由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区域叫内服,内服以外的诸候统治区域称为外服。内服设有百官,称为百辟。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武职官等几类。政务官有尹、冢宰等。宗教官有占、卜、多卜、亚、祝、史、作册等。
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初创、确立、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
元——废门下、尚书省,置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大权. 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元朝中央机构主要掌握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个部门手中。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必以皇太子任之。
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行政),继而又有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再次,西方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思潮涌入中国,政治改革呼声逐渐加强。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1911年军机处废除;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封建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束。
①战国萌芽: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造就了官僚制、县制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秦朝建立: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专制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唐代采取了三省六部制来限制相权。三省之间既合作又相互制衡,增强了皇权,确保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心地位。(3)宋代为了进一步限制相权,宋太祖赵匡胤设立了中书门下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随后又增设“参政知事”职位,进一步分散了相权。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2)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在雍正时,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增设军机处(雍正时设立,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基本为历朝所沿袭。
秦清期间君主专制的演变 秦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设内(中)朝以削弱以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加强皇权。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